推薦導航
學術成果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學術園地 > 學術成果

秦淮河源頭究竟在哪

時間:2015-11-17 11:18:35  來源:

沿明城墻蜿蜒流淌的秦淮河,曾經污水橫流。經過南京市3年的綜合整治,這里又重現碧水清波。近日,南京市政府又啟動了秦淮河環境整治二期工程,保護南京“母親河”。治理秦淮河要從源頭開始,那么其源頭又在哪里呢?記者開始了秦淮河源頭的探尋
秦淮河,本名龍藏浦,漢時起稱淮水,因舊傳秦始皇“鑿方山,斷長壟”,始有秦淮河的名稱。秦淮河是南京的“母親河”。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筑城于秦淮河畔,自此兩岸逐漸繁榮昌盛,孕育了燦爛的秦淮文化。古往今來,碧波蕩漾、槳聲燈影的秦淮盛景名揚天下,令無數游人神往。
三條水系“爭奪戰”
古秦淮河千年來,流經南京、江寧、句容、溧水一市三縣(區),一直太平無事,九十年代以來,關于秦淮之源的爭論一直不休。江寧區在方山之巔豎起“秦淮之源”碑后,在溧水卻引起反響。那么秦淮之源到底在哪里呢?
《二十五史》上有載:句容,江寧府東,南有茅山,北有華山,秦淮水源于此。溧水,東南有東廬山,秦淮水別源出焉。記者認真研讀了《江寧縣志》,上面的記載是客觀公正的,秦淮河有兩個源頭,東源句容河出自句容縣城北30公里的寶華山,匯集赤山湖水后,進入江寧湖熟鎮,到龍都西北村與南源匯合。南源溧水河來自溧水縣東南10公里的東廬山,經溧水縣城和江寧銅山、祿口、秣陵、龍都,流到西北村附近。兩源在西北村匯合后,再繞方山的西南兩面,轉西北,流經殷巷、東山、岔路、上坊等鄉鎮,向北流入南京秦淮河,再流入長江。
《乾隆句容縣志》上載,秦淮源在華山(寶華山)北,自戒公池一澗北下匯天井、楊柳二泉,為秦淮之源。為了體驗美妙的秦淮源頭之景致,記者邀友4人,專程前去探訪天井、楊柳二泉。雖涓涓細流、滴滴之泉,乃秦淮河最遠的發育處,但從這里發育的秦淮河水,卻能奔流100多公里,總流域面積達2631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16條,流經句容、溧水、江寧、南京等地,灌溉面積達130萬畝左右。據《江寧縣志》載,句容河占全流域面積的48%%,溧水河占全流域面積的26%%。地質考古學家也證實,遠在7千年前,就有了秦淮河自然河流的雛形,涓涓細流卻孕育了句容河兩岸豐富的原始文化,遠在石器時代,流域就有人類活動,沿句容河已發現原始村落遺址近30處,已通過考古發掘,得到證實的有著名的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遺存——丁沙地遺址,湖熟文化遺存——城頭山遺址、白莽臺遺址。
山形水系看主源
句容地處寧鎮山脈中段與茅山丘陵的交匯地區,南北環山,中部隴崗起伏,間以沖谷平原,西部低洼,東部向西南傾斜,是秦淮東支、太湖西支與沿江3個水系的分水嶺。其中沿江水系只占11.8%%,太湖水系只占19.3%%,向西的秦淮水系占68.9%%。
寶華山、大華山、九華山南部的山水經黃梅河、湯水河流入秦淮河;大華山東部、空青山、武岐山、涼帽山等的山水經普渡橋地區直往解巷河經大卓廟、下蔭壩、房家壩,通過句容河(原名秦淮河,后把句容境內的部分改為句容河)流入秦淮河;東南方的茅山山水由茅山河流入赤山湖;方山、磨盤山、老人山、大王山、馬山、丫髻山、瓦屋山的山水由浦溪河、李塔河、天王河流入赤山湖。赤山湖囤留的水再通過赤山閘流入秦淮河,這一水系因流入秦淮河,故為秦淮水系。
秦淮之源天井泉、楊柳泉位于寶華山北麓,二泉之水因受蟠龍山等山所隔,無法入江,只好南流,匯空青山、武岐山、葛山、老虎山、大華山等諸山之水,形成句容河,圍繞句容城向西。這以下地區是句容的低洼處,海拔在10米以下,乃天然的洪水走廊。句容河之東部乃是東昌、陳武、行香、春城等鄉的低山、丘陵或崗地,海拔至少在10米到200米之間,所以句容河水順勢而西下,成為秦淮水系重要的成員,實在是不容置疑的。
源頭巨閘鎖“蛟龍”
自古水往低處流,句容地處寧鎮山脈,東、南、北高山起伏,三面環繞,而西南圩區,地勢低洼,一旦山洪暴發,均向該地區沖去,形成了一個囤水灘,即現在的赤山湖。早在吳赤烏三年(240年),吳大帝孫權實在無法容忍自己的都城總被淮水淹侵,只好派了成千上萬的壯漢來句容,將赤山下的沼澤地鑿成赤山湖,以在旱時灌溉,澇時屯水。赤山湖起著屯水滯洪的作用,減輕了下游南京的洪澇災害。
句容水利部門一位領導告訴記者,歷史上任何時期的山洪暴發,句容圩區首遭其害,泄洪地帶江寧地區是首當其沖,為此,國民政府為了金陵的安全,排除水患,曾在赤山湖建赤山壩用以控制洪水??磥?,句容河水的多寡,直接關系到秦淮流域的澇與旱,也說明句容河之水是秦淮河最為重要的水源。
解放后,句容人民既要為句容丘陵山區防旱、抗旱,開塘筑壩,依山建庫,蓄水灌溉,同時又要為南京、江寧下游地區滯洪、抗洪承擔重任,1991年我省遭到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澇災害,句容山洪暴發,勢不可擋,如果把赤山閘打開,山洪滾滾西下,句容就不會受到洪水的嚴重威脅。但勤勞樸實的句容人民以大局為重,丟卒保車,作出了自我犧牲,南部圩區一片汪洋,還是牢牢地把住赤山閘。赤山閘真如一把金鎖鎖住了蛟龍,把洪水控制在句容境內,沒讓秦淮洶涌澎湃,保護了南京免受水害。
據水利資料記載,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南京地區出現過五六次洪澇災害,在每次重災之年,句容人民為減輕秦淮河地區的災情做出了巨大的犧牲,是有目共睹的,正是句容扛住了千斤頂,下游的江寧地區才保得平安。句容和南京一奶同胞、一衣帶水,感情是深厚的,不是區域劃分可以隔斷的,因為擁有共同的母親河——秦淮河。
近日,在網上看到南京市政府投巨資治理秦淮河,以恢復十里秦淮的往日風光,作為源頭的句容人民也是無比興奮,很早就開始了句容河的治理,從源頭楊柳泉開始,直到赤山湖,搬遷了河道兩岸所有的小化工廠,建設了污水處理廠,有力地呼應了南京市治理秦淮河的舉措,在新時期對秦淮河又作出了新的貢獻。
踏上句容河三岔段的河堤,極目遠眺,自北向南,句容河宛如一條藍色的緞帶,蜿蜒在赤山圩區,河寬堤高,水清凌凌,深不見底。白鷺在草木茂盛的水畔悠然覓食,漁翁欣然捕魚,一派恬靜安閑的景象。

日产无码中文字幕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