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飛機場的辟建及駐句空軍的戰績
時間:2015-06-23 09:40:15 來源:
作者:翟忠華 李鋒
早在全國全面抗日戰爭爆發之前,國民黨為了保護南京而在句容城北辟建一座戰斗飛機??箲鸪跗?,句容飛機場飛機凌空而上,居高臨下,將日寇轟炸機擊落數架。這一史料曾刊登在《中央日報》及有關報刊雜志;有親眼所見者,寫有數篇文稿,比較零散。我們根據史料,將這一歷史事件合并在這一篇文章中,以饗諸位讀者。
(一)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后,國民黨政府面對日本軍國主義日益暴露出的侵略野心,不得不有所戒備。“一、二八”事件以后,國民黨政府為防御日寇自上海攻擊南京,準備在句容設立軍用機場。起初打算在句容東門橋外征用土地,因考慮到洪水季節句容河東門段往往泛濫成災,淹沒大片農田,所以改變計劃,決定在句容北門外興建機場。
1932年春開始籌建,地點在縣城北郊、寧杭公路以北的石營鄉(現在的鎮江市農科所、省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及其周邊),這里靠近公路和縣城,在交通、住房及后勤給養方面均具備有利條件;西北部的赤崗西側駐有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的地面部隊,而且句容城內崇明寺大圣塔的殘體是一座現成的航標。在這里建戰斗機場,對保衛南京領空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
先是辟地數百畝,當時辦理征用土地、遷徙鄉民等工作有句容縣一區和石營鄉負責。由于形勢緊迫,需要征用大片農田,牽涉的問題很多,國民黨當局就采取強迫命令的辦法,經辦人員還有虛報冒領的情節。因此,引起當地許多民眾的抗議和不滿。
在平整土地時,挖出許多韓瓶(傳說為宋韓世忠士兵所用的陶質水壺);還挖出一座古墓,有棺有槨,殉葬品中還有寶劍。當年,由于任務重、時間緊迫,只完成初步的平整場地工程。由于面積狹小,不具備飛機起飛降落的要求,一度停工,致使這片土地雜草叢生,無人管理。1933年夏初的一天,有一架飛機飛臨句容上空,發生故障迫降,停在飛機場的荒草叢中;時值傍晚,只有一名飛行員身配手槍,立在機身附近看守。后來經過檢修,這架飛機又飛走了。
1933年下半年開始擴建,在開始所辟的機場之北,又辟一平方公里的飛機場;其范圍包括現在的鎮江市農科所、省六物、省農林學院等一大片區。其西南角建一幢飛機庫(即現在鎮江農科所圍墻內的西南角);同時在原機場上建筑了若干幢房屋 ,作為辦公室及單身宿舍;所有工作人員,包括場長、飛行員、機械師的眷屬均在句容城內租房棲身。場長是東北人,住句容縣城東門內張姓宅。1934年建成,國民黨空軍第三隊開始駐防于此。
1935年下半年,國民黨第三十六師師長宋希濂率部調來南京中山門外休整,進駐句容。宋準備將師部設在飛機場內,遭到飛機場場長嚴詞拒絕。宋負氣率部開進飛機場,挖溝安設帳篷。飛機場場長急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軍事委員會立即電斥宋希濂,限期退出,否則按軍法從事。宋不得不服從命令,被迫遷到句容中山公園(原句容縣委大院)。這只是機場使用過程中一段小風波而已。
1936年江蘇省發起所謂“獻機祝壽”運動,省內各界人民主要是大城市的廠商出于愛國熱情,捐獻了一個中隊編制的九架飛機,在句容剛剛建成的飛機場舉行了交接儀式。1936年秋,在飛機場的東南角(即現在的農林學院南大門口)臨時搭臺,江蘇省六十一縣都派來代表,會同句容各機關、學校和城鄉居民萬人聚集于飛機場舉行“獻機”大會,句容縣中學生列隊站在前排。上臺訓話的第一個是陳果夫,第二個是王伯齡;當時飛機場外公路旁??康能囮犻L達1公里。
(三)
句容位于南京東大門,歷史上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1934年在句容北門外建成的句容飛機場,作為南京大校場空軍基地的預備機場,專供戰斗機使用。當時,第三隊有11架偵察轟炸機,李泯、楊鶴霄為正副隊長。隨著戰事日愈逼近,國民黨政府對其空軍部隊也進行了擴充和調整。1936年,第三隊更名為第三大隊,大隊長為王星恆,下轄第七、第八、第十七中隊,隸屬空軍驅逐司令部。按照同年10月30日制定的“空軍飛行大隊部編制”,第三大隊部由下列人員組成:大隊長、副大隊長、參謀3人,機務長1人,軍械長1人,通信員1人,攝影員1人,特務員2人,軍需1人,書記1人,機械士5人,裝配士3人,通信軍士1人,通信兵4人,文書軍士2人,軍書軍士1人,司號軍士1人,傳達軍士1人,傳達兵4人,公役5人,炊事兵3人,司書2人,汽車司機若干人。
盡管國民黨政府曾在全國各地建立了上百個軍用飛機場,但因時間倉促、經費短缺,許多機場形同虛設,甚至毫無用處。而句容機場因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國內的飛機擁有量,僅次于南昌、南京、西安、廣德,超過了廣東、蚌埠、杭州筧橋、徐州、漢口、四川。當時國民黨的戰斗機總數僅為179架,而句容就占27架。駐句容的第七中隊、第八中隊、第十七中隊分別擁有戰斗機9架、7架、11架。這里的戰斗機為美國制造,機名分別是霍克2、霍克3、波音281,最大時速分別是304、387、378公里,升限分別是8600、7750、7864米,航程分別是460、625、625公里,武器裝備分別是2挺7、6mm機槍、2枚52公斤炸彈,2挺7、6mm機槍、2枚52公斤炸彈或1枚215公斤炸彈,2挺7、6mm機槍、2枚52公斤炸彈或1枚215公斤炸彈。
1937年8月13日晨,淞滬抗戰爆發。下午2時,國民黨航空委員會在南京下達了《空軍作戰命令第一號》,其中限定第三大隊的第八中隊、第十七中隊分別于14日黃昏前秘密到達句容機場,完成攻擊的一切準備。
1937年8月15日,日軍飛機經過句容上空轟炸南京,據日本《渡海轟炸南京》一文載:“1937年8月15日------那天,正值低氣壓,26架96式陸上攻擊機從長崎縣大村基地起飛,航程960公里,飛行4小時,抵南京上空,各機攜帶60公斤陸用炸彈12顆,分別向南京2個機場投擲。”1937年9月8日《中央日報》稱:8月15日、16日在句容上空共擊落侵華日機6架,其中,國軍飛行員黃潘揚擊落日軍重型轟炸機2架,1架落于縣城之西,1架落于縣城之北;國軍飛行員陳有維、黃居谷擊落日軍重型轟炸機1架,墜毀在天王寺附近;國軍飛行員周庭芳在句容至南京間擊落日軍重型轟炸機1架;國軍飛行員傅嘯宇、陳瑞鈿在句容地區上空各擊落日軍重型轟炸機1架。
據當年目睹者回憶,1937年8月15日早晨8時左右,日軍飛機經句容上空,因濃霧彌漫,看不清句容機場,徑直向南京飛去,在南京投彈轟炸后,返航途中重經句容上空。這時濃霧已散,天氣晴朗,駐守在句容機場的空軍第三大隊機群早已升空,嚴陣以待。不多時,就發現日機從南京轉回,守候在高空的中國飛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俯沖而下,驅散敵機機群,分頭截擊。敵機在倉惶中邊戰邊逃。中國飛機緊緊盯住敵機尾側,猛烈射擊,約半個小時的空戰,一架日機被擊落在句容南門外兆文山下的稻田中,焚毀水稻2畝,有數名日軍隨機身燒毀,僅余殘??;只有一個日軍山本大尉摔出機外,奄奄一息。以后又聞句容淪陷期間,曾有一名日本海軍軍官赴句尋找其弟(日軍飛行員)的遺骸,其弟即為墜毀在兆文山下那架日機的機組人員,不知道是不是山本大尉。
1937年,駐句空軍第三大隊又參加了數次空戰,戰績輝煌而壯烈。8月23日,第十七中隊的7架波音281式戰斗機在中隊長黃潘揚率領下,從句容機場起飛,掩護第二十二中隊轟炸從吳淞口登陸之敵,與敵機在吳淞口上空激戰,少尉分隊長秦家柱陣亡。9月19日,日本海軍航空隊2次出動戰機77架次,襲擊南京大校場機場、兵工廠、憲兵司令部與警備司令部。國民黨空軍從南京、句容機場共起飛21架飛機進行攔截,共擊落敵機3架,損失飛機5架,第八中隊的中尉分隊長黃居谷、劉熾徽,第十七中隊的少尉分隊長劉蘭清等不幸殉國。9月28日,中日空軍在句容上空激戰,參戰的第五大隊少尉飛行員傅嘯宇犧牲。10月14日,日本海軍第十三航空隊派轟炸機襲擊南京,第三大隊戰斗機自句容升空狙擊,準尉見習員范濤、少尉飛行員張韜良陣亡。1937年12月南京失守,駐句空軍第三大隊不得不撤離句容,遷往河南商丘。
句容戰斗飛機場是保衛南京領空的前哨陣地,在抗日戰爭初期,從這里起飛的機群,給予來犯敵機以致命的打擊,這一段輝煌壯烈的戰績將永載史冊。
除文中有說明外,其余文字稿件均見于《句容文史資料》第一輯至十八輯。其中第十六輯《句容古今要覽》為公開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