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區域整合芻議——“蘇南近代工業遺產廊道”的初步構想
時間:2017-03-10 14:06:26 來源:先吳文化博物館
刊于《江蘇省2016文化遺產日主題論壇論文集》
南京出版傳媒集團/南京出版社2016年12月
【摘要】:蘇南是我國近代工業發展較早、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區域,擁有較為豐富的近代工業遺存。同時,蘇南也是城市化、一體化程度程度較高的區域。我們以滬寧鐵路為軸線,提出“蘇南近代工業遺產廊道”的設想,意在探索工業遺產區域系統保護、利用的模式和有效途徑,深度挖掘和展示蘇南工業遺產的豐富內涵。
【關鍵詞】:工業遺產;區域整合;蘇南近代工業遺產廊道
19世紀下半葉,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的發展,歐洲正醞釀興起第二次工業革命。與此同時,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困擾下,中國的工業化歷程也緩緩地拉開了序幕。作為中國工業化的重要區域,蘇南在中國的工業化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留下了豐富的工業遺存,本文就以蘇南區域的近代工業遺產為例,對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的方式做一淺顯的探討。
一、蘇南近代工業遺產的內涵述要
本文所謂之蘇南近代工業遺產,是指鴉片戰爭以至新中國成立前夕的一百年中,蘇南地區在近代化、工業化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歷史價值、技術價值、社會意義、建筑或科研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1]
1. 蘇南近代工業發展的歷程簡述
蘇南近代工業的發展始于晚清,洋務運動中設立的工業企業即是蘇南機器工業發展的開端。1863年,李鴻章創辦蘇州洋炮局,這是江蘇機器工業的起始。后來蘇州洋炮局遷至南京,改辦為金陵機器局。
在洋務運動的示范與鼓動下,蘇南區域的民族工業開始興起。從1895至1911年,興建紡織廠50多個,形成了蘇、錫、常三個紡織中心。[2]同時,繅絲、面粉、機械、電器、城市供水等行業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1908年滬寧鐵路貫通,將南京與上海以更為便捷的交通方式連接起來,更加促進了沿線蘇、錫、常、鎮地區工業的發展。據統計,1909年至1911年,蘇南地區共開創的38家企業中,35家分布在滬寧鐵路沿線。[3]
辛亥革命后的十年間,蘇南區域的工業迅速發展,尤其以紡織業為代表。到20世紀30年代,無錫已經成為長三角地區僅次于上海的棉紡織工業中心。[4]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蘇南作為其核心統治區域,機械、化工工業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
抗日戰爭時期先是國民政府組織長三角地區的大量工業企業內遷;淪為日占區后,日軍又對存留的企業進行了大肆的破壞與控制,嚴厲壓制占領區工業的發展。戰爭結束后,接踵而來的美貨傾銷、解放戰爭和國民政府的財政危機又重創了蘇南地區的工業發展。
2. 蘇南近代工業遺產的內涵
蘇南近代工業的發展起步較早,類型豐富,工業遺產的內涵極為豐富,以下試分而述之:
1)基于愛國主義的“自強”精神遺產。[5]無論是洋務派還是民族資本家,他們的出發點無不是基于抗暴御侮、振興國家的愛國情懷。大批的科學家為了振興國家,不計名利甘于奉獻,努力進行科學技術的研究創新。這些都是寶貴的工業精神、文化遺產。
2)關于企業經營管理模式的制度文化遺產。在工業化的早期,企業的設立主要有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三種形式;企業的管理也有封建家長式、家族式和股份公司式等多種模式;在企業的發展方式上,民族企業也探索了諸如“棉鐵聯營”[6]的“自救模式”。這些曾經存在過的企業經營管理制度是工業發展的時代特征,也是后人了解我國工業化的重要線索。
3)基于生產研發的科技遺產。在蘇南乃至全國的近代工業發展中,創辦、經營群體都有著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感??萍既藛T對先進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是蘇南工業的寶貴遺產,比如30年代侯德榜任總工程師的南京永利铔廠所研發的“紅三角”牌化肥供不應求,可與美國杜邦公司產品相媲美,打破了英、德壟斷中國市場的局面。[7]
4)兼顧實用與美學價值的建筑設施設備遺產。工業建筑、設施、設備既是工業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工業精神、工業文化的載體。此類遺產在蘇南保存較多,并得到了各級文物保護部門一定程度的重視,比如無錫市曾經兩次公布其市級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總計33處而無一不是工業建筑。
5)工業污染與破壞的警示遺產。工業企業“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如廢水、廢渣、廢氣,沒有經過任何處理便直接排放,而且民國時期蘇南的企業設備簡陋,其產生的廢棄物遠勝于現代的同行業企業。”[8]對于空氣、水、土壤的污染當然是以治理為主,但是對與污染標本的提取和保存也是十分必要的,這是反思工業發展最好的教材。
6)工業發展路徑選擇的歷史文化遺產。洋務運動以來,蘇南區域的官僚、洋人、買辦、民族資產階級都曾轟轟烈烈地投身于工業實業的發展浪潮中。清政府、中華民國歷代政府都曾是蘇南近代工業發展的組織者,但歷史最終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蘇南工業化路徑。這是工業發展遺產,也是歷史發展路徑的遺產。
二、蘇南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現狀分析
自2006年國家文物局在無錫舉行中國工業遺產保護論壇以來,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迅速得到了各地的響應,現將蘇南五市范圍內近現代工業遺產分布整理如下[9]:
地點 |
代表性近代工業遺產 |
蘇州 |
鴻生火柴廠舊址,蘇州電器公司舊址,蘇綸紗廠舊址,交通部蘇州電話電報局舊址,五豐面粉廠舊址 |
無錫 |
儲業公所舊址,麗新紗廠、協新毛紡織染廠舊址,振新、申新紗廠舊址,慶豐紗廠舊址,天元麻紡廠舊址,永泰絲廠舊址,鼎昌絲廠舊址,玉祁制絲所舊址,茂新面粉廠舊址,惠元面粉廠舊址,紙業工會舊址,北倉門蠶絲倉庫舊址,開源機器廠舊址 |
常州 |
大明廠民國建筑群,大成一廠老廠房、求實園、劉國鈞辦公室,大成二廠競園、老廠房,大成三廠建筑群,恒源暢廠舊址,戚機廠舊址 |
鎮江 |
鎮江美孚火油公司舊址,亞細亞火油公司舊址,德士古火油公司舊址,鎮江自來水廠舊址,鎮江合作蠶種場舊址 |
南京 |
金陵機器制造局廠房遺跡,津浦車輛廠,津浦火車站英式建筑,津浦鐵路浦口機務段英式建筑,浦口火車站及其附屬建筑,下關浦口鐵路輪渡橋,下關火車站,浦口電廠舊址,亞細亞火油公司舊址,永利硫酸铔廠舊址,江南水泥廠舊址,中央無線電器材有限公司舊址 |
透過此表我們不難發現蘇南地區工業遺產的門類相對齊全,結構特征明顯。作為城市發展過程的直觀見證物,工業遺產也得到了其所在地的重視,以上所列之工業遺產要么是各地的文物保護單位,要么是控制保護建筑。作為城市發展的特色資源,它們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開發與利用。
1) 南京
在金陵機器制造局舊址,南京市設立了“1865創意產業園”,意在將其打造為“中國近現代遺產的重點展示區、中國近現代工業文化旅游休閑區、以工業文化為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地。”[10]而在滬寧鐵路的終點下關火車站,據媒體報道也有設立鐵路博物館的計劃。
2) 無錫
無錫市在茂新面粉廠舊址、永泰絲廠舊址分別建立了中國民族工商業博物館和中國絲綢博物館,儲業公所則成為了運河公園的有機組成部分,另外北倉門蠶絲倉庫發展成了北倉門藝術中心,鼎昌絲廠的倉庫則變為了飯店。
3) 常州
常州市以恒源暢廠舊址結合了常州第五毛紡廠、常州航海儀器工廠以及常州梳篦廠,將其改造為“運河五號創意園區”,園區內“不僅進駐了展館、設計工作室、創意商品體驗中心等與文化活動息息相關的企業,而且通過定期開展創意市集、藝術展覽、音樂演出等活動聚集大量人氣,創造城市文化的連鎖反應。”[11]
4) 蘇州。
蘇州市對蘇綸紗廠舊址、鴻生火柴廠舊址進行了開發利用,蘇綸紗廠舊址“成為了集酒店、餐飲、商務辦公、文化娛樂、旅游、居住功能為一體的蘇綸國際城。”[12]而鴻生火柴廠舊址則經改造變成了宏盛樓餐飲和古運河旅游公司的營業、辦公場所。
5) 鎮江。
美孚火油公司舊址被用作港務局大樓,亞細亞火油公司舊址被用作鈦白粉廠的辦公樓,而德士古火油公司舊址則被拆除了,準備異地重建。[13]
通過以上對蘇南以及國內其他區域工業遺產分布與保護利用的考察,我們發現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1. 蘇南工業遺產分布相對集中。蘇南的工業遺產以滬寧鐵路為主軸,成條帶狀分布,而以軸線上的南京、無錫、蘇州、常州、鎮江五個節點最為顯著,相對集中。
2. 工業遺產的種類齊全,結構特征明顯。限于自然條件,蘇南的工業發展除了能源行業,幾乎涵蓋了近代工業的所有門類。但是其結構的不均衡十分明顯,其中以輕紡工業和面粉工業的遺產最為密集。重化工、機械類工業遺產遺存下來的較少,寧鎮地區的此類遺存又多于蘇錫地區。
3. 對工業遺產的開發各市自主,缺乏相互間的協調統合。各個城市在對自身的工業遺產進行保護與利用時,注意到了規劃的整體性和利用的全面性。但是在各個城市之間,并沒有發現比較緊密的關聯,缺乏在利用過程中區域的一體化、系統化設計。
4. 對工業遺產內涵的挖掘與展示有待加強。在已經對工業遺產進行開發利用的案例中,我們發現更多的是“舊瓶裝新酒”式的創意產業園模式。其結果就是公眾更多的關注了其中的創意產業,而作為場地的工業遺產只是被當成了比較有特色的建筑,“傳遞出的已經不是工業文化的內涵,而是新的消費意義”[14]。
三、“蘇南近代工業遺產廊道”的構想
1. 概念與節點簡述
“工業遺產廊道是遺產廊道的一種特殊類型,是將工業遺產作為其核心構成資源的線性遺產區域或文化景觀。”[15]蘇南作為中國近代工業起步較早、發展較為成熟的區域,有著數量可觀、內涵豐富的工業遺產。滬寧鐵路作為蘇南地區的交通干線,本身就是工業遺產,沿線的各城市則為我國重要的工業遺產集聚區域。鑒于此,我們提出“蘇南近代工業遺產廊道”的構想。
如上所述,“蘇南近代工業遺產廊道”以滬寧鐵路為軸線,串連起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和南京五個城市。五地的工業遺產各有特色,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許多重疊類型,但是作為“廊道”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對其進行功能規劃時,必須要避免同質疊加,以使工業遺產內涵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與展示。
1)南京。南京作為洋務運動的重要城市和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首都,近代工業遺產的開發利用方面宜以其代表性的軍事工業和化工工業為代表。故可以建設為“清政府及國民政府推動近代工業發展”和相應的軍事、化工工業遺產的節點。
2)鎮江。“鎮江一直不是一個工業為主導的城市……相對的,鎮江的工商服務建筑較多,體現了鎮江的工業發展受開埠影響帶動的獨特性。”[16]而其代表性的工業遺產也以歐美的火油公司舊址為多,故可作為“資本主義列強對中國近代工業發展之影響”節點。
3)常州、無錫。常州與無錫同為近代輕紡工業和面粉工業發達的城市,但是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其所保存、開發的工業遺產的側重點出現了分化。無錫著重開發了“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部分,比如中國民族工商業博物館和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建設;常州則以“舊瓶裝新酒”的形式對恒源暢廠舊址進行了開發利用,并沒有深挖遺產的文化內涵。戚機廠無論是在工業遺址的保存規模和保存質量來說,都是蘇南區域機械類工業遺產的佼佼者,或許可以作為常州在“廊道”建設中的特色點。值此,無錫可作為“民族工商業和紡織業遺產”的節點,而常州可作為“機械工業遺產”的節點。
4)蘇州。“蘇州是‘水城、園城、工商城和文化城’的集大成之所在,在總體上體現了自然、人文與經濟高度和諧的城市特色。”[17]蘇州的城市定位是“細膩、溫婉”的江南文化城市,可作為“近代民族手工業遺產”的節點。
2. 對于“蘇南工業遺產廊道”建設的思考
1)加強城市間交流,建立穩定的協商合作機制,樹立區域一體化的意識。區域工業遺產的保護有賴于區域整體性意識的樹立,這就要求區域內的城市規劃設部門、文物保護部門以及地方文化學者建立常態化的交流溝通機制,可考慮借助設立跨行政區域、跨政府部門的專業性組織??鐓^域合作的最終目的就在于使各個城市的特色更加鮮明,“蘇南工業遺產廊道”的內涵更加豐富、體系更為完備、結構更為合理。
2)加強專業人才培養與理論建設,為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提供足夠的智力、學術支持。“人才建設和人才培養是工業遺產保護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應給予高度重視。”[18]大力培養人才,建設一支從事區域工業遺產調查、研究、保護、管理的專業隊伍。加強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的理論創新與建設,建立“蘇南特色”的保護利用模式。同時,還要對“蘇南近代工業遺產”的內涵深度挖掘,并予以系統展示。
3)更加注意對近代工業遺產的記錄、認定和保護。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建立在對工業遺產科學調查認定的基礎之上。“蘇南近代工業遺產廊道”的建設是系統工程,不僅包括蘇南五個主要的城市,滬寧鐵路所能輻射的中小城市也有必要納入,要加強工業遺產的調查、記錄力度,搶救更多的工業遺產,并注意對工業遺產價值的認定,科學區分一般工業遺存與具有重大價值的工業遺產,以使工業遺產廊道的建設內涵豐富而又層次分明。
4)注意協調工業遺產的保護、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完整系統地展現工業遺產內涵最有效的模式就是建立博物館,但是博物館的公益性決定了它的開放性與無償性,如何兼顧社會、文化效益與經濟效益必將成為地方政府不得不慎重考慮的事情,所以“要保護大量工業遺產,就必須根據不同工業遺產的性質,探索更為合理而廣泛的利用方式,”[19]在面對“蘇南工業遺產廊道”如此大面積、大體量工業遺產的的保護與利用時尤為重要。
[1] 《關于工業遺產的下塔吉爾憲章》,參見張松:《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國際憲章與國內法規選編》,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 王國平,姜新:《略論近代江蘇區域工業結構差異》,《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
[3] 參見葛玉紅:《滬寧鐵路與民初江蘇經濟發展》,《民國檔案》2013年第3期。
[4] 胡孔發:《民國時期蘇南工業發展與生態環境變遷研究》,南京農業大學2010年博士學位論文。
[5] 亦有類似表述,請參考陳霞:《文化強省建設的“硬”資源——江蘇近現代工業文化資源掃描》,《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6] 嚴鵬:《戰略性工業化的曲折展開——中國機械工業的演化(1900-1957)》,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博士學位論文。
[7] 李沛霖:《民國時期“遠東第一”——南京永利铔廠》,《江蘇地方志》2010年第6期。
[8] 胡孔發:《民國時期蘇南工業發展與生態環境變遷研究》,南京農業大學2010年博士學位論文。
[9] 此表格依據各地公布數據整理,難免有疏漏,請讀者見諒。
[10] 蘇玲,盧長瑜:《面向城市的工業遺產保護——以南京工業遺產保護為例》,《中國園林》2013年第9期。
[11] 許硯梅,周亞子:《工業遺產的更新改造設計——以常州運河五號創意園區為例》,《中外建筑》2015年第5期。
[12] 陳鑫等:《蘇州工業遺產檔案資源搶救與保護方法研究》,《檔案學研究》2015年第2期。
[13] 資料來源于朱強:《京杭大運河江南段工業遺產廊道構建》,北京大學2007年博士學位論文。
[14] 范曉君,徐紅罡:《建構主義視角下工業遺產的功能置換和意義詮釋——廣州紅專廠的案例研究》,《人文地理》2015年第5期。
[15] 朱強:《京杭大運河江南段工業遺產廊道構建》,北京大學2007年博士學位論文。
[16] 朱強,袁劍華:《遺產廊道評價方法——以大運河工業遺產為例》,《城市規劃和科學發展——2009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版。
[17] 夏健等:《基于城市特色的蘇州工業遺產保護框架與再利用模式》,《規劃師》2015年第4期.
[18] 馮立昇:《關于工業遺產研究與保護的若干問題》,《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19] 單霽翔:《關注新興文化遺產——工業遺產的保護》,《中國文化遺產》2006年第4期。
(劉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