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縣級博物館如何致力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時間:2017-05-19 10:41:40 來源:江南土墩墓博物館
注:本文收于 江蘇省博物館學會編:《發揮博物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江蘇省博物館學會2015學術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16年12月第1版。
古語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1],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精神文明建設越來越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2]作為“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護并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經登記管理機關依法登記的非營利組織”[3],博物館在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建設中應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責無旁貸。
以目前我國博物館的發展來看,大型博物館無論在藏品數量、策展水平還是在參觀訪問量上,都有著縣級的中小型博物館難以企及的優勢,因而在文化傳播、社會公眾教育方面也有著更大的便利性,但是縣級的中小型博物館在數量上占據著中國博物館的大多數,也是“植根群眾、服務群眾、與群眾距離最近”的博物館,在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4]所以,筆者不惴淺陋,試圖對縣級博物館如何服務于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建設做一淺顯探討,希望能為此做出自己的一點努力。
一、了解自身,看清形勢
博物館擁有一定數量的文物藏品與固定的展覽場所,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博物館的存在是必然的。但是僅僅滿足于存在,而不能在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中有所貢獻,也會日漸日漸淡出公眾的視線而銷聲匿跡。
因此,為了自身的發展,縣級博物館也必須要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文化體系的建設中。但是,如何做出自己的貢獻呢?需要做出怎樣的貢獻呢?兵法有云:“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要對自身以及所處的外部環境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1.自己有什么,有多大影響力。
博物館要對社會文化事業有做貢獻,首先要對自身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即藏品方面:自己有多少藏品、有什么藏品、藏品的種類分布如何等等;人員配備方面:自己有多少人手、人員構成如何、各自擅長的領域是什么等等;場館、設備方面:展廳規模、樣式、場館內多媒體與各種電子設備的配備狀況;以及在這樣的藏品、人員配備與場館設備基礎之上能夠舉辦什么樣的展覽(活動)、能夠向公眾傳達怎樣的文化信息。
以上所列諸項,實為日常工作中再平常不過的各種信息了。然而,各個博物館是否真的對自身所擁有的資源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呢?一般來說,縣級博物館的藏品從千余件到數千件數目不等,并且多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藏品;工作人員也從幾人到十幾人不等,但是可以確定的是,無論是策展還是科研,人手都捉襟見肘[5];場館、設備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各地的博物館在場館建設與設備配置方面也不斷最求“高大上”與“新精尖”,但是以自身所擁有的藏品與工作人員配置情況是否能夠用得起來以及怎樣才能最大化地使其發揮作用則很少有人去關注。[6]
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縣級博物館的影響力往往局限于本縣[7],影響力大一些的可能會輻射周邊的縣市,但是很少有縣級博物館的影響力突破省界,這是各縣級博物館在發展中不得不面對和認真思考的問題。
2.自己的受眾群體是什么,他們需要什么。
一般來說,縣級博物館的受眾多為本地居民,但是對一些主打旅游牌的縣市來說,外地游客也不在少數。以句容市為例,句容市目前有句容市博物館和江南土墩墓博物館兩館,但這兩館的受眾有著很大的不同。句容是國家優秀旅游城市,旅游業在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旅游資源又以北部的寶華山、南部的茅山最為知名。句容市博物館在句容市區,由于句容市區并非旅游資源的集中地,所以句容市博物館的參觀人群以句容本地居民為主;而江南土墩墓博物館在茅山景區,所以其參觀人群就包括了本地居民和到茅山游玩的外地游客。
受眾群體的構成不同,是兩館所處地理位置的不同所導致的差異,而這個差異又決定了兩館在各自定位與發展方向上的不同。不同的群體希望獲得的信息當然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群體,不同的個體所希望獲得的信息也會有所差異。所以,基于上文所述之“了解自己有什么以及自己能傳達怎樣的文化信息”,我們認為,博物館需要對自己的受眾群體做出認真而又仔細的分析,并做出相應的方案,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不同群體、不同個體的不同文化需求。
二、積極作為,服務社會
1.走出去,融入社會,植根于人民群眾
作為具有固定的館止和符合國家規定的展室的單位,博物館展示藏品、傳播文化的傳統方式和主要手段就是展廳中的陳列展覽。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和國家切實保障公民休假權政策的出臺,雖然有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但是更多的人走向了更大規模、更高層次的大型博物館,而忽視了身邊的縣級中小型博物館,使得縣級博物館很有些“養在深閨無人識”的尷尬。而要擺脫這樣的尷尬,就要“勇敢地走出去”,主動的推介自己,讓更多的公眾知道自己身邊原來是有不錯的博物館存在的。
平心而論,博物館“走出去”并不是一個新鮮的議題,并且早已有許多的探索與實踐[8],比如展覽進社區、進學校、現場鑒寶等都是比較不錯的活動,既豐富了公眾的文化生活,又充分利用了博物館的館藏資源。所以,筆者在此并不想討論以什么形式“走出去”,筆者認為對如何立足于縣級博物館的實際,“拿什么走出去”、“怎樣走出去”、“如何實現充分利用自身資源與最大限度滿足公眾需求”的探討可能會更有意義。
在這方面,鎮江博物館的“樂享傳統節”項目也許會給我們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發。此項目立足于館藏資源,結合鎮江地方民俗,加強與社會公眾間的互動,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活動,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品牌。[9]在這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立足于館藏資源。眾所周知,縣級博物館的藏品無論數量還是種類,都不算多,但多具地方特色。所以在舉辦相關活動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到這一點,著重表現出自己的特色。我們也發現,其實多數民眾更愿意關注自身周圍的事物——相比于諸多“高雅”的藝術——這更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也就是說,縣級博物館在“走出去”的時候,“鄉土化”、“與民眾近身化”是一個值得注意的方向。這些文物(藝術品)究竟跟人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呢?有沒有能夠引起他們的興趣的東西呢?有沒有什么展示可以讓自家的后生受到什么教育呢?能不能整理出一些鄉賢的故事以啟后人呢?是不是可以有大家耳熟能詳的民間藝術家的作品來做展出呢?自家有件祖傳的寶貝,有什么名堂呢?
總之,縣級博物館需要“主動地走出去”,并且在“走出去”的時候做好自身定位,充分結合自身實際,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真正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9]
2.引進來,加強交流,讓文物不再塵封
此所謂“引進來”,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謂引進展覽,一謂引進人才。
引進展覽方面,目前做的比較多的或者是臨近縣市兄弟單位之間做聯展,或者是有共同特色在藏品方面又有互補性的館際之間的合作,又或者是知名藝術家的作品等等。在博物館系統內部的交流、合作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合作機制與可觀的成果[11],我們想,合作的范圍是不是可以再擴大一些?引進的展覽是不是能夠再豐富一些?由于體制的原因,各縣的文化館、檔案館、圖書館及學校甚至政府機關都藏有許多既有文獻價值又有社會意義的藏品;民間的收藏也不可謂不豐富,除了民間收藏的文物,一直不被當做文物但能夠生動體現傳統社會的鄉里生態而一般民眾又難得一見的資料——比如族譜、幾近失傳的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可以大膽地引進,只要有利于人民群眾文化知識的增長、符合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需求,博物館都應積極引進。
引進人才方面,囿于編制與財政,縣級博物館在這方面往往得不到有力的充實,這也成為縣級博物館一直以來研究力量薄弱的重要原因。眾多有識之士都曾大聲疾呼:要提高基層博物館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完善人才結構、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然而,一個個現實的困難使得縣級博物館的人才結構優化如逆水行舟,舉步維艱?,F今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已有不少博物館開始推行會員制,即社會公眾定期繳納一定數額的費用,就可以享受到博物館提供的相應的服務,那我們想,既然服務可以拿來換取一定數額的金錢,為什么不可以換來相應的知識或者技術呢?并且,《博物館條例》規定:博物館應當為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和專家學者等開展科學研究工作提供支持和幫助。[12]縣級博物館完全可以借助與各種專家學者或者科研機構合作的機會,一方面使自己的工作人員在合作中得到訓練和提升,一方面使自身所有的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將“死”的藏品轉化成“活”的文化知識,或服務于陳列展覽,或服務于文化教育。
要之,在“引進來”的過程中,還是要不斷地解放思想,不斷地打破既有的一些思維框框,才能夠使“引進來”的內容和形式更加豐富多彩,更有利于發揮縣級博物館在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3.站穩腳,提升自己,服務區域文化事業
所謂“站穩腳”,即是立足本業,不斷學習以提升自己,加強服務于文化建設的能力。有人會說:“博物館的本業不就是辦好展覽么?”展覽對于博物館來說,已是最基本的職能,如果就滿足于此,就無異于畫地為牢、故步自封了。
縣級博物館所收藏之文物多富有地方特色,其所傳承的也多為地方特色文化。所以延而伸之,博物館完全可以通過闡釋所藏文物背后的故事來研究所在地區的社會發展、人文掌故及典章軼事,進而從事地方文化資料的整理、編寫工作,深入開發、弘揚地方文化,為區域社會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或誨當世,或啟后人。
縣級博物館往往還擔負著所在縣域內文物保護的重任。在文化事業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今天,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程度也日漸成為衡量地區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更為重要的是,文物保護工作是否到位直接關系到區域文化多樣性的傳承與在更大范圍內文化傳承的發言權。所以,縣級博物館需要同時做好至少三方面的工作來為文物保護作出最大的努力:一是及時向上級主管業務部門反映本轄域內文物保護的情況,并對相應工作積極提出有益建議,以影響更高層次的決策;一是與各級政府部門保持緊密聯系,努力爭取他們的同情與支持,為當地文物的保護提供最切實可靠的保護;一是加強文物保護知識的宣傳教育,使廣大人民群眾認識到保護文物受人尊敬,破壞文物遭人唾棄。
縣級博物館要積極主動地承擔起保存、傳承區域文化的重擔,加強對各種文物的保護,使今人知往昔,讓后人知今日。
三、小結
隨著博物館事業的日益發展,我國博物館的整體水平在提升,在國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也越來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理應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h級博物館作為中國博物館的“基層力量”,更要在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建設、區域文化建設中積極作為、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注釋:
[1]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華書局1982年第2版。
[5] 沈君芳:《也談中小型博物館的人才“荒”》(《江蘇省文博論文集2014》,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劉勤:《淺談縣級博物館藏品保護與利用的現狀與對策》(《江蘇省2014國際博物館日主題論壇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等文都涉及到中小型博物館的人才配備問題,可參。
[7] 對此,常州博物館做過調查,“本地居民占全部受訪觀眾的74.2%”,常州博物館以一地級市屬博物館尚且如此,其他縣級博物館的情況可想而知。轉引自《淺談中小型博物館的臨時展覽——以常州博物館為例》,《小康目標后的江蘇博物館事業——江蘇省博物館學會2011學術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12年版。